北京高考语文作文题目
五、本大题共2小题,共60分。
22.微写作(10分)
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,按要求写作。
①《呐喊》中哪一篇作品的结尾,令你印象深刻,给你带来启迪?要求:复述大致内容,陈述理由,150字左右。
②在《红岩》《平凡的世界》《老人与海》中,选择一位“内心强大”的人,写出其“内心强大”的表现。要求:写出人物姓名,150字左右。
③在《边城》《红楼梦》中,谁是“心清如水”的人?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赞美他(她)。要求:写出赞美对象的姓名和特点,不超过150字。
23.作文(50分)
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,按要求作答。不少于700字。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。
①“韧性”是指物体柔软坚实、不易折断的性质。中华文明历经风雨,绵延至今,体现出“韧”的精神。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,每逢关键时刻,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,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。
请以“文明的韧性”为题,写一篇议论文。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、思想文化、语言文字、文学艺术、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,谈谈你的思考。
要求:观点明确,论据充分,论证合理。
②色彩,指颜色;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。2019年,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,欢庆共和国70华诞。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,你会赋予2019年哪一种色彩,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?
请以“2019的色彩”为题,写一篇记叙文。
要求:思想健康,内容充实,感情真挚,运用记叙、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来自--北京考试报
在兹中国:既远且近的目光 ——高考语文北京卷的特点
高考语文北京卷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通过文本及试题,突出对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的引导与激发,深化考生对祖国的热爱与理解。坚持对语文素养的综合考查,注重学科情境设计,突出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,进一步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,引导考生观察生活,积极思考,注重应用。
一、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,注重语文学科的价值导向,深化考生对民族品格与精神、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和思考。
语文学习获得的不仅是语言知识和能力,也包含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,情感、态度与价值观。着力凸显对考生思想品格的塑造和人文精神的涵养,引发他们对生活深入思考,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,既是高考语文北京卷命题肩负的历史使命,也是自觉的价值追求。
1.树立文化自信,培养家国情怀
大作文第①题“文明的韧性”,引导考生深入领悟中华文明“韧”的精神内核,通过对中国历史关键时刻的回顾、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实需求的思考,激发考生深刻领悟中华民族的品格与精神,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,增强文化自信。题目提示考生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、思想文化、语言文字、文学艺术、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加以思考。考生可以调动语文知识储备,联想到“精卫填海”“愚公移山”“夸父逐日”等神话,联想到“水滴石穿”“百炼成钢”“磨杵成针”等成语,联想到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“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”“欲知松高洁,待到雪化时”等诗句,从中领悟中华民族一贯崇尚的“韧”之文化魂魄;考生还可以调动思想文化积累,体会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”“知其不可而为之”的儒家精神,体会革命先辈为救国图强,建立新中国百折不回、九死未悔的英雄主义,体会新时代建设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艰苦奋斗、奉献创新的理想追求,从中领悟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“韧”之文化基因;考生亦可以联系生活中诸多角度的观察,从普通人的生存智慧里,从绵延不绝的家族血脉里,从维系文化认同的方块字里,领悟无处不在的中华文明之“韧”。题目引导考生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,深入思考感悟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,从而升华对中华文明的深层认知与深刻认同,继承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。题目要求考生能够从大处着眼,从小处入手,让不同水平的考生能有话可说,为考生在展示其知识积累和思想认识方面搭建开放的平台。
大作文第②题“2019的色彩”,要求考生选择一种色彩,形象地表达对2019年的感受和认识。2019年是有特别意义的一年:这一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,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,是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;2019年身边有许多重要的事件发生: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延庆召开,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倒计时牌在奥体公园点亮,大兴国际机场即将启用;2019年也是考生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刻:众多考生迈入成年,他们经过高考选拔,即将进入大学的校门,开启全新的学习生活;即将面临人生的选择,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。题目引导考生将自身的成长置于国家发展前进的历史进程中,在时代发展的宏大背景下,以一种家国天下的情怀襟抱,思考青年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。同时,题目要求考生将这种思考赋予一种色彩:可以是代表收获与辉煌的金黄色,可以是代表热烈与激情的鲜红色,可以是代表希望与繁荣的绿色,可以是代表高尚与宏远的蓝色……考生可以讲述故事,也可以写抒情散文,给形象思维能力强、文学表达水平高的考生预留了足够的展示空间。
2.关注身边的世界,激发社会责任感
试卷多角度联系现实生活,意在引导考生加强对身边世界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。多文本阅读,选取了一组关于“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”的材料,有较强的现实意义,引导考生了解在人类现代文明飞速发展中对生态系统的深刻影响,使考生对生态环境和生态伦理有着更加深入的体认,树立生态道德意识,对生态文明建设、人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、维护地球家园有所思考,培养考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。
文学类阅读,有较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。散文阅读,从文化角度呈现出北京城与人之间不同层面的精神连接,既有细腻的感性认识,又有自觉的理性思考,对学生重新认识周边的世界,深层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内在关联,有一定的启发。
此外,古代诗歌阅读,选取两首题画诗进行比较,开拓了诗歌考查的选材范围,把文学与艺术相结合,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。
从总体看,2019年高考语文北京卷,在文本上涉及社会、自然、文学、艺术等诸多领域,力求从多个角度,引导考生“远”且“近”的目光,理解当下中国,理解个人的生活世界,从生活中发现“小我”与“大我”的关联。启发学生从“小我”出发,关心“大我”的命运。
二、立足语文素养的综合考查,注重语文学科的教学导向,突出对考生思维品质和思维水平的考查,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。
作为一门综合性、实践性较强的基础学科,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祖国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。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,继续坚持在学科情境中综合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,在一如既往地重视语文基础的同时,突出对思维水平的考查,体现对学习方法的关注和引导,继续鼓励创造性阅读与表达,在试题的开放性、情境化方面积极创新,力求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思路。
1.注重对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
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密切相关,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,是时代发展的要求。2019年高考语文卷,进一步凸显对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。
在素材上,关注文本的辩证性和逻辑性。多文本阅读的三则材料,面对同一个问题,从不同的角度,表达了不同的观点;文言文阅读文本是一篇层次清晰的驳论文章。在试题上,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,梳理文本的内在逻辑,考查考生理性思维能力。例如第6题,要求考生能够准确地把握多文本三则材料的观点,思考不同观点的出发角度和条件依据,并从中获得认识问题的启发。试题引导语文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对文本不迷信、不盲从,对他人观点不被动接受,面对各种观点立场能够主动分析、理性质疑,运用辩证思维作出独立的选择和判断,进而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批判性。又如第10题,要求考生具体说明文言文选文第三段是如何展开批驳的,重点考查考生对文本上下文内容及行文逻辑的准确理解和分析。
试题引导语文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,能够对文本有全局的把握,系统地理解,深入地思考,严谨地推理,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。
2.体现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关注
试卷突出对考生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,引导语文教学重视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促进学习方法、学习习惯的综合发展。
对文化经典《论语》的考查,在坚持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,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经典基本方法。第12题阅读材料取自《论语》中孔子关于“仁”的一段论述,第①题考查考生在理解整段文意的基础上把握孔子的思想。第②题要求考生能够准确解说不同学者对的解读,这不仅是语言知识层面的解读,更需要依据孔子的思想来解读。两道小题考查的切入点虽然不同,但都强调要把语言理解与思想的把握有机结合。《论语》作为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,有很多观点至今仍然保留着积极的思想价值。试题启示语文教学,学习传统文化经典,不能仅局限于语言知识层面的解读,要重视对其中优秀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吸收与陶冶。
第16题第④题,要求考生用古诗文名句来评价在阅读经典时的行为,考生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准备,并且要能根据情境特点,调用知识储备,运用知识解决问题。试题引导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积累,但不是僵化灌输,而是重视知识的内化,从而掌握灵活运用的方法。
3.在情境和开放中,鼓励创造性阅读与表达
试卷强调以情境任务为试题载体,让考生在个人体验、社会生活、学科认知等具体情境中完成任务,增强试题的开放性,鼓励考生的创造性阅读与表达。
第6题要求考生从不同观点的材料中获得启发,第21题要求考生谈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的认识与思考,第16题中第④题要求考生灵活运用古诗文名句回答问题,这些试题都不设唯一答案,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、对问题、对生活的个性化理解和感受作答。第22题微写作继续坚持 “三选一”的命题形式,结合名著阅读,读写结合进行考查,三道题在写作的内容和表达任务设置方面各有侧重,考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。试题为考生发挥自身学习优势提供了选择空间,让考生能够在复杂情境、多种角度和开放空间中展示其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阅读与表达成果。
综上,2019年高考语文北京卷,在试卷的整体立意与结构布局上,立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,关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:重视文本的思想性、文化性和时代感,深化考生的思考;重视试题的基础性、实践性和开放性,强调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、拓展考生个性化、创造性表达的展示空间,力求实现向2020年新高考的平稳过渡。
来自--作者张久祥 CPPA 幸福中国 2019,6,6
每年一度的高考马上来临,很多考生都渴望自己在考试中能够取得好的成绩,心理专家及教育学专家最新的研究成果证明:在影响高考成绩的20个因素中,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居第3位,学习基础的重要性居第4位,而考场心态的重要性居第1位,考前心态的重要性居第2位。
由此可见,学生高考前和考试中的心态,是决定考生能否发挥自己的******水平的重要因素。在我们多年的咨询实践中,也进行了观察和对比,高考落榜生和高考佼佼者的******区别不是智力,而是心理素质。
考试心理素质主要涉及考生的信心、情绪状态、焦虑水平和心态。这几种因素调整得好能使考生提高50-100分,反之会降低50-100分,乃至考试失败。
本文中,我们想就考生最常见的考试前后的情绪焦虑问题,帮助考生们做一个分析和指导。
大多数考生在高考过程中都会产生焦虑,称之为高考焦虑。考试焦虑是一种特殊的,由整个考试情境所引起的,对考试出现担忧、恐惧等负性情绪的一种状态。这些伴随的负性情绪在认知上,会促使考生消极地自我暗示。
认为自己考不好,考不上学很难堪,总是想起过去失败的情景,反复地忧虑形成思维定势,干扰正常水平发挥;在生理上,会增强自主神经系统的情绪性反应,如心率加快、呼吸紧促、肠胃不适、尿频多汗、头痛失眠,若焦虑加深,则情绪更加浮躁;在行为上,则出现逃避或防御性的行为,如惶恐不安、情绪烦躁,或脑子一片空白,胡乱答完卷子早早离开等等。
总结我咨询过的大量案例,产生以上症状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:
从考生的主观因素看有:
把考试的成败看得太重;
对考试心里没有把握;
缺乏应考经验和知识基础;
有过失败经验;
情绪型性格;
承受力差。
从客观因素看来自于四个方面:
家长的压力;
学校老师的压力;
环境压力;
考试本身的性质。
实际上,绝大多数考生都会因上述原因出现程度不同的情绪反应。
我们说,考试前适度的焦虑可以维持大脑神经必要的紧张度,促进大脑的兴奋性、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、提高注意力和反应速度,对考试产生积极影响。如果紧张度或焦虑水平过低导致动机过弱,考试效率就会低下。并且,如果过度焦虑会使注意力分散,干扰记忆过程,致使思维混乱或瓦解,出现考试失常。
综合以上的分析,考生需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:
一、了解自己是考试焦虑状态;
二、学会应对和消除自我的焦虑。
这里我们为考生提供一个《考试焦虑程度自我测查表》,考生通过自我测查,可以了解自己的焦虑程度。
考试焦虑程度自我测查表
指导语
本套测查表可以衡量您的考试焦虑程度,共包含33道单项选择题,请您拿出纸和笔,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每题选择一个答案。
A |
B |
C |
D |
很符合 |
比较符合 |
较不符合 |
很不符合 |
1.在较重要的考试前几天,我就坐立不安了。
2.临近考试时,我就泻肚子了。
3.一想到考试即将来临,身体就会发僵。
4.在考试前,我总感到苦恼。
5. 在考试前,我感到烦躁,脾气变坏。
6. 在紧张的温课期间,常会想到:“这次考试要是得到个坏分数怎么办?”
7. 越临近考试,我的注意力越难集中。
8.一想到马上就要考试了,参加任何文娱活动都感到没劲。
9.在考试前,我总预感到这次考试将要考坏。
10.在考试前,我经常做关于考试的梦。
11.到了考试那天,我就不安起来。
12.当听到开始考试的铃响了,我的心马上紧张地急跳起来。
13.遇到重要的考试,我的脑子就变得比平时迟钝。
14.看到考试题目越多、越难,我越感到不安。
15.在考试时,我感到十分紧张。
16.一遇到很难的考试,我就担心自己会不及格。
17.在紧张的考试中,我却会想些与考试无关的事情,注意力集中不起来。
18.在考试中,我的手会变得冰凉。
19.在考试时,我会紧张得连平时记得滚瓜烂熟的知识都一点也回忆不起来了。
20.在考试中,我会沉浸在空想之中,一时忘了自己是在考试。
21.在考试中,我想上厕所的次数比平时多些。
22.考试时,即使不热,我也会浑身出汗。
23.在考试时,我紧张得手发僵,写字不流畅。
24.考试时,我经常会看错题目。
25.在进行重要的考试时,我的头就会痛起来。
26.发现剩下的时间来不及做完全部考题,我就急得手足无措、浑身大汗。
27.如果我考了个坏分数,家长或老师会严厉地指责我。
28.在考试后,发现自己懂得的题没有答对时,就十分生自己的气。
29.有几次在重要的考试之后,我腹泻了。
30.我对考试十分厌烦。
31.只要考试不记成绩,我就喜欢进行考试。
32.考试不应当像现在这样在紧张状态下进行。
33.不进行考试,我能学到更多的知识。
评分与解释
总得分=3×圈A的次数+2×圈B的次数+圈C的次数。
请您根据下表,计算本套测查表的总得分,并得出您最终的考试焦虑程度。
您的得分在0-24分之间
镇定
您的得分在25-49分之间
轻度焦虑
您的得分在50-74分之间
中度焦虑
您的得分在75-99分之间
重度焦虑
如果考生通过以上自我测查表,测试得分在50分以上,应该考虑采取以下办法应对:
放松训练
1、紧握拳头——放松;伸展五指——放松;
2、紧收二头肌——放松;紧收三头肌——放松;
3、耸肩向后——放松;提肩向前——放松;
4、保持肩部平直右转头——放松;(同理向左)
5、尽力张大嘴——放松;闭口咬紧牙关——放松;
6、曲颈时下颌触到胸部——放松;
7、使劲伸舌——放松;尽力卷舌——放松;
8、舌头用力分别抵住上腭、下颚——放松;
9、用力睁大眼睛——放松;用力闭眼——放松;
10、尽可能地深吸一口气——放松;
11、肩胛用力抵住椅子、拱背——放松;
12、收紧臀部肌肉——放松; 臀肌用力抵住椅垫——放松;
13、伸腿并抬高15-20公分——放松;
14、尽可能地收腹——放松;挺腹并绷紧——放松;
15、伸直双腿、足趾上翘——放松;绷脚尖——放松;
16、曲趾——放松;跷趾——放松;
反复练习,从头到脚逐步放松,20-30分钟为一个循环。考试前一个月左右坚持每天做至少一次,效果会很明显。
正确认识担扰
1,评估担扰的步骤:
第一步:列出有哪些考试担扰,使担扰的内容上升到意识层面。
第二步:对担扰进行合理分析。①、有没有无事实根据的推论;②、有没有以偏概全;③、有没有夸大或缩小;④、有没有情绪性推理。
第三步:对担扰质疑,列举事实驳倒它们,以树立新的自我形象。
第四步:作出合理反应和采取合理步骤。
2、自我定位:
一是对自己心中有数,有自知之明,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水平和实力,对自己的位置及考试情况心中有数;
二是纵横比较确立符合自己的目标和期望;
三是正确认识水平发挥,没有失误是不可能的,只有减少失误,减少丢分,发挥自己水平的90%已经较好;
四是家长、教师的配合,不可制造紧张空气,期望度应合理,尽力考了就好。
3、学会倾诉、消除担扰:
考生遇有心中对考试的担忧和紧张,就主动向家长、老师甚至同学去倾诉,因为考生一旦将心中的紧张与焦虑诉说出来以后,就有如释重负之感,心理压力会大幅度减轻,心理治疗原理中,倾诉本身就有治疗作用。
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曾说过:
“情绪稳定、冷静思索、充满自信是考试成功的三大要素。”
大量的咨询案例也证明,高考前,保持心态的稳定,避免焦虑情绪对考生破坏性的侵扰,是考生考出理想成绩的重要保证。